医院订阅哦!
每天,医院儿科门诊,排满了前来就诊的患儿及家属。在络绎不绝的就诊人群中,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朱洪云医生。18年坚守在临床一线,从朱洪云口中听不到对工作艰辛的抱怨,而是一句朴实的话语:习惯了,是一种责任吧。
领导和同事眼中他是任劳任怨的“老朱”,家长眼中他是值得信任的“朱医生”,患儿眼中他是又敬又怕的“朱大爹”。
今天,小编走科室,为大医院儿科主任朱洪云。
朱洪云
从医之路,随遇而安
朱洪云,年7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毕业医院工作。年,因工作表现出色和医疗工作需要,医院选派外出进修儿科。
进修回来,刚好碰到全国爆发非典疫情,医院任命为发热门诊负责人,直接参与非典防疫。
抗击非典结束,年8月9日,医院成立儿科,27岁的朱洪云被任命为儿科主任,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主任。
“从未想过干儿科,但是生活就是随遇而安”,这样一干就是18年,对此,朱洪云的说法是:“我是个安定了就不会随意改变的人。”说话时他的脸上有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让人安心。
任劳任怨,敬业奉献
上午8:00,在孩子此起彼伏的叫声、哭声中,朱洪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儿科住院部查房,新生儿室查房,开始上门诊......
每天提早上班,下班时间却是个未知数。往往挂号结束了,患儿家属仍然会抱着孩子等候在诊室里,一句“朱医生,帮我家看看孩子”,面对家长期待的眼神,朱洪云从来不会拒绝。尽管每天接诊患儿人数很多,但他都会尽量给每位家长耐心解释,“虽然很累,但如果为了快,随便开个药方打发病人是不负责任的。”他说。
近年来,朱洪云个人的年门诊量达人次左右,最多的时候从早到晚一天的门诊接诊人次达多人,高负荷的工作让他下班回到家已是累到不想说话的状态。
所有认识朱洪云的人都说,他太能吃苦了,任劳任怨,医院看到朱洪云,上班时在,下班后也在,吃饭两顿并一顿。儿科的同事都说,如果不认识朱洪云,都会以为他还单身,不用回家,不用照顾家人,值班室就是他的家,患儿就是他的孩子。
儿科医生何斌飞说:“我刚分配进儿科,跟着朱老师上门诊,经常饿到下午2点多才吃午饭,而且十分钟吃完,立刻又开始工作,3个月瘦了10公斤。非常敬佩朱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对于医生来说,带病上班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朱洪云发热、咳嗽、喘息,因为没及时处理,持续了好几天,病情加重,不得不住院治疗。张桂莲医生对带教的实习生说,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哮鸣音,用听诊器去听一听朱老师的就是了。
由于身患痛风,加上工作忙碌,痛风时常发作,严重的时候常常走路困难,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慢慢的扶着楼梯,一步一步走到二楼,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上班。
为此,医院李剑医生“看不下去”,还“公开”打趣朱洪云。
科室发展,日新月异
儿科成立时只有4名医生,6名护士,20张病床,家长带着患儿来看病,刚看到朱洪云就摇头,20多岁的年轻医生能看好病吗?年,儿科每个月的出院人数为70-名左右。
在如此逆境中,朱洪云没有气馁,他说,遇到阻碍,从来没想过绕道走。他几乎天天泡在科室,想办法提升科室技术和服务,逐步打造儿科品牌。
作为科室主任,朱洪云自己不断的学习,订阅杂志,上网查阅,利用业余时间汲取知识,经常外出参加国内、省内外各种学术会和专科培训班;拓宽视野,更新思想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带领着整个医护团队进步、发展。对于一些疑难危重病例,他也会自己先想尽一切办法弄懂,再组织科室人员一起讨论学习。
在患儿的诊疗抢救过程中,他带领年轻医生从了解病史、体格检查、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进行讲解、分析、指导治疗,循循诱导、严格把关,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学习,以达到整个科室共同提高。
正是这样细水长流的坚守,让儿科越来越好。
在医院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朱洪云和儿科同事的不懈努力,儿科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3个病区(门诊病区、住院病区、新生儿病区),有医护人员63名,住院病床张。年,年门诊量余人次,出院余人次,科室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逐年提高。年1月,朱洪云带领儿科成功申报为“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很多人都认为,医院中不是好专业,到了儿科就是进了“火坑”,繁琐、辛苦、受委屈、责任大......刚开始,儿科护士的辞职率相对较高。而现在,儿科的蓬勃发展和团结和谐的家文化,让大家深深热爱着儿科。
大家说,我们主任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但是不管什么事,他都会放在心里。
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同事,每次节假日排班,他都会想着家在外地的同事,让他们可以回家跟家人团圆。
对工作,他要求很严格。别看朱洪云平时笑眯眯的,发起脾气来大家都害怕,但是发完脾气,让你知道错在哪以后,他又跟没事人一样,跟你笑容可掬的说话。他总是以身作则,从不计较得失,让大家心服口服。
儿科的团结、温暖,让大家都不想走了,说:“我们都很依赖朱老师了,跟着朱老师,好好干”。
技术精湛,挽救生命
儿科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之为“哑科”。因为年幼的孩子不能准确地表达病情,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学习更多的临床知识,掌握更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孩子的一举一动中探寻到疾病的蛛丝马迹。
朱洪云对病情的观察,诊断,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思维能力强,能想到别人不能想到的。
去年,儿科住进了一位12岁的女孩,突发重病,入院时发热、嗜睡、全身红斑、疱疹、四肢冷,一度生命垂危,家属伤心绝望,小女孩被诊断为:1.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脓*血症;3.感染性休克;4.乳酸性酸中*;5.肺部感染。朱洪云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在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小女孩住院10天后康复出院。
“我们每天都要医治很多的孩子,一个孩子可能就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全力去医治!”朱洪云说。
突发状况,是新生儿科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在这里,“不抛弃”的是医者心中良知,“不放弃”的是患儿生的权利。
去年,儿科收治一名新生儿,被诊断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衰竭。
患儿入院后病情非常危重,无转院条件,且患儿父亲不在本地,在这样紧急情况下,朱洪云临危不乱,积极对患儿进行抢救,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治疗,患儿终于脱离生命危险,住院10天后出院。
朱洪云说:“看到患儿被救治成功,驱散了笼罩在这一家人心头的死亡阴霾。我由衷的感到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的喜悦感、幸福感与成就感。”
近几年来,在朱洪云的带领下,儿科的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医院中首家成立儿科门诊雾化室;年10月在全县首家开展新生儿无陪病房;带头开展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技术、新生儿气管插管、有创常频机械通气技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带头开展镇痛镇静技术,肠外静脉营养、新生儿鸟巢护理、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等多项新技术。
病人口碑,不言而信
朱洪云在患儿家长当中一直有非常好的口碑,在跟家长的沟通上,朱洪云有着自己的方法。
一个孩子生病,陪同看病的家属最少也有2位,多的时候有5、6位,家长对孩子的治愈期望值高,对医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希望给孩子看病能立竿见影。儿童的疾病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病情变化较快,需要耐心地检查与观察。家属陪同的比较多,遇上脾气火爆的或者就诊不满意的家长,朱洪云首先跟家长拉家常、聊天,让家长急躁的心情慢慢平复,转移注意力,然后再慢慢解释病情。最后,家长竟然忘记自己发脾气的初衷,笑着离开诊室。
一位小孩的妈妈说道:“找朱医生看病,见到朱医生病好了一半,再吃点药病就全好了”。
查房的时候,会有家长这样说:“朱医生,我家娃娃当时就是你救回来的,多亏有你,不然我家娃娃就活不到今天。”
患儿家长对朱洪云最多的评价是:朱医生性格很好,每次看病看得仔细,很认真也很温和,注意事项说得多。
朱洪云对每一个病患一直同仁,医术精湛,大家对他的信任高,找他看病的也越来越多。
作为儿科医生,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曾经治疗的孩子康复后快乐的身影。“我最喜爱小朋友的童真,每天查房看诊,一些孩子叫我朱大爹,一些孩子叫我朱爷爷,看着他们纯真而期待的眼神,我尽所能的治愈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大概就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吧。”
此生都在最好的时光里
治病救人,早已成了朱洪云的全部,别人打趣他,是不是除了干儿科医生,其他的都不会做了,他也笑眯眯的承认:“是的,好像除了医生,什么也不会做了。”
当然,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对于家庭来说,他能给予的却很少。儿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是一名儿科医生,爸爸的工作很忙,很辛苦,几乎每天都在上班。放学没有时间接我,周末也没有时间陪我出去玩......”
朱洪云说;“对家庭是愧疚的,医院工作,彼此能够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相濡以沫,家里老人跟孩子也很谅解。现在工作顺利,家人安康,我很满足。”
同事眼中的他?
朱琴芬
朱洪云主任在工作中踏实肯干、甘于奉献,敢为人先,以身作则,是儿科优秀的带头人,也是儿科的团队灵*。在生活中平易近人,乐于帮助,是一个特别有亲和力的人,体恤下属,不推卸责任,淡泊名利,是一个真诚善良,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李萍花
“能吃苦、不抱怨”,是我认为可以用在他身上的最典型的代名词,作为一个科室的顶梁柱,在平时工作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他有的不仅仅是一手精湛的医疗技术、清晰的工作思路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更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全科室在他的带领下,每年均有3项以上的新技术得以顺利开展,在年重点专科申报时,更是以全省县级儿科重点专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为科室博得荣誉。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儿科会越来越好!
何斌飞
作为朱主任的学生,一直是幸福的。朱老师是爱学习的人,经常能在工作中、下班后,收到朱老师转载的学术文章,不断完善自己的专科知识;临床工作上不懂的东西,每次请教朱老师,后会及时得到朱老师的指导;查房的时候,主任都是带着我们几组年轻医生,从头查到尾,过程详细,态度亲切,因而会遇到一件趣事,面对不同年龄段的病人家属,对主任的称呼从朱大大、朱叔叔,升级到朱姥姥,变换的称呼,使得原本繁重的查房,变得乐趣的多。主任以身作则的工作,带头加班加点,生活中对科室人员照顾,使得几十人的大科室,团结一起,共同为儿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宇
在我进入儿科工作的一年时间里,朱老师在科室工作方面一直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对待病人认真负责,对待科室医护人员也关爱有加,真正让一个大科室有了家庭的感觉,不论在患者还是科室人员心中,他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医生。他平常不仅要带领我们年轻医生查房、收治病人,还要承担门诊及科室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朱老师还是能在科室有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也想要成为他那样一个患者心目当中的好医生。
曾经艰难险阻,他十几年不辍,身穿白衣,救治生命,是誓言,是责任。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初心依旧。
以爱为灯,照亮童心,以心为媒,医治童身。这是对朱洪云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