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性皮肤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烧烫伤的处理原则 [复制链接]

1#

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具有治病作用的微生物。

3.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的内*素,结合在脂质双层上,菌体溶解时才释放,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意多糖组成。

4.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普通环境中由于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会涨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中,由于菌体内、外渗透压处于平衡状态,它们仍可存活,称为细胞壁缺陷性或L型。

5.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携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转移到子代细菌中。

6.内*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细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

7.外*素: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性蛋白质。

8.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也称致热原。

9.消*:应用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又称抗菌术或消*法。

10.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一切活的微生物的方法,又称灭菌术。

11.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12.巴氏消*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但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方法。

13.高压蒸汽灭菌法:在.4kPa蒸汽压力下,温度达到.3°C,维持30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达到灭菌目的的方法。

14.卡介苗:卡介二氏曾将有*力的牛型分枝杆菌接种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代,终于获得了一株*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

15.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

16.*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17.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18.转化:供体菌被裂解后,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9.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20.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21.菌血症:病原体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或极少量繁殖,只是暂时或一过性通过,并且无明显中*症状,如伤寒沙门菌第一次进入血流。

22.*血症:产生外*素的病原菌只在侵入部位生长繁殖,但其释放的外*素进入血循环,并损害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性症状,如破伤风,白喉等。

2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释放包括外*素和内*素在内的*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症状,主要有高热,皮肤粘膜瘀斑,肝大,甚至肾衰竭等。

24.致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感染的体外培养细胞可见典型的病理变化,如变圆,聚集,裂解,脱落和融合等。

25.病*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病*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和细胞内而不复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体,此时用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病*被激活又开始增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并可检测出病*的存在。

26.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人类与自然界接触密切,正常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同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各类腔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同种类微生物,这些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非但无害反而有益的微生物,称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27.医院感染: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28.包涵体:病*感染后,光学显微镜下在宿主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状结构。

29.衣原体: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0.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病*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有包膜。又称Dane颗粒。

31.朊粒:一种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结构异常的朊蛋白,其主要成分是蛋白酶抗性蛋白,不含核酸

32.内基小体:狂犬病病*在易感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值时,可在细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33.恐水症:人被狂犬病病*感染可导致狂犬病,因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舌下神经核损伤,可出现呼吸肌、舌咽肌痉挛而表现出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等症状,甚至闻水声即可神经反射引起痉挛发作,故有恐水症之称。

34.疯牛病:朊病*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病原体通过血液进入人的大脑,会出现睡眠紊乱、视觉丧失等症状。

简答题:

1.微生物的种类: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内质网、核糖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

2.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2)特殊结构:

荚膜:?定义:某些细菌在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

?意义: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粘附作用。

鞭毛:?定义: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意义: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致病性相关,有特异的抗原性,称H抗原,可用以鉴定细菌。

菌毛:?定义: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上比鞭毛更细、短、直,数目较多的丝状物,须用电子显微镜方能观察到。

?意义:细菌的重要侵袭因素。

芽孢:?定义:具有多层结构的坚实小体,芽孢被膜厚而致密。

?意义:有助于鉴别细菌,抵抗力强。

3.细菌的细胞壁:

1)肽聚糖

2)磷壁酸

3)外膜

4.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菌体固有形态并保护抵抗低渗外环境

2)参与细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3)决定菌体的抗原性

4)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5.病*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1)基本结构:核衣壳:?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

?衣壳

2)辅助结构:包膜:?包膜子粒

?刺突

6.病*衣壳的对称类型:

1)螺旋对称型

2)20面体对称型

3)复合对称型

7.病*复制周期的过程: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

8.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及引起的相应疾病:

1)葡萄球菌属: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脓*血症;

*素性疾病:食物中*、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性休克综合征

2)链球菌属:化脓性炎症、猩红热、超敏反应性疾病

3)肠球菌属:败血症

9.化脓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1)*素: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素

2)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霉,胶原酶

3)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M蛋白,细胞壁受体

10.金*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

1)侵袭性物质:凝固酶、纤维蛋白溶酶、脂酶等

2)*素: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素、表皮剥夺脱*素、*性休克综合征*素

11.大肠杆菌和疾病的对应关系:

1)肠产*型大肠埃希菌: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轻度水泻,霍乱样症状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婴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黏膜炎症、溃疡、引起豚鼠角膜结膜炎、Hela细胞病变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

5)肠粘附型大肠埃希菌:婴儿腹泻

12.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疾病:肺结核

1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结果分析、临床意义:

1)原理: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通过观察局部是否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判断机体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该菌的免疫能力

2)试验方法:取PPD-C和BCG-PPD各5个单位,分别注射至两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后,红肿硬结大于5mm者为阳性,≥15者为强阳性,对临床症断有意义。若PPD-C侧红肿大于BCG-PPD侧为感染,反之,可能系卡介苗接种所致,小于5mm为阴性反应

3)结果分析: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不一定有结核病,因接种卡介苗也呈阳性。强阴性表明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追查病灶。阴性反应表明机体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但应考虑排除以下假阴性反应的情况:①原发感染初期,因为感染后需4周以上才能出现超敏反应②严重结核病患者,处于免疫无应答状态③其他感染病患者,如麻疹导致细胞免疫低下者④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者,如艾滋病或肿瘤患者等以及用过免疫抑制剂者

4)意义:①用于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接种结果

②对婴幼儿可做诊断结核病之用

③在未接种BCG的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④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14.厌氧芽孢梭菌种类及引起的相应疾病:

1)破伤风梭菌:破伤风

2)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食物中*

3)肉*梭菌:食物中*、创伤感染中*、婴儿肉*中*

4)艰难梭菌:假膜性肠炎

15.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及防治原则:

1)感染条件:局部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如①宽而窄的伤口,

②大面积创伤、烧伤导致的大量组织坏死,引起局部组织缺血

③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等

2)防治原则:①预防原则:特异性预防采用注射破伤风类*素的主动免疫方法

②治疗原则: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AT

16.螺旋体种类及所致疾病:

1)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

2)梅*螺旋体:梅*

3)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

4)回归热螺旋体:流行性回归热

5)奋森疏螺旋体:多种口腔感染

17.衣原体发育周期:

原体→原体吸附并进入易感细胞→发育成始体→分裂繁殖→发育成子代原体→释放子代原体

18.流感病*抗原变异形式:

1)抗原性漂移

2)抗原性转变

19.五种肝炎传播形式

1)甲型肝炎:粪—口途径

2)乙型肝炎:输血、注射、性行为、母婴、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3)丙型肝炎:血、性、母婴传播和家庭内接触传播

4)丁型肝炎:输血、注射

5)戊型肝炎:粪—口途径,经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20.乙肝病*(HBV)的抗原组成、特点:

1)表面抗原(HBsAg):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的抗-HBs,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2)核心抗原(HBcAg):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

3)e抗原(HBe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e

21.乙肝病*的传播途径:

1)血液、血制品等医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3)性传播

4)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22.乙肝病*的抗原抗体检测:

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IgM和HBcIgG

必要时检测抗PreS1或抗PreS2

23.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①急性感染期:从HIV进入机体后到产生抗体这段时间,此期病人血中CD4+T细胞减少和出现HIV抗原。

②临床表现期:此期可长达6个月之10年,病人一般没有临床表现,或者只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但HIV在持续复制,病*的复制和机体的免疫应答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外周血中HIV抗原含量低或不能检出。

③AIDS相关综合症期:此期出现发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舌上白斑等

④典型AIDS期:此期约50﹪的感染者出现中区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由于CD4+T细胞明显下降,造成严重免疫缺陷

24.内*素、外*素的区别

区别要点

外*素

内*素

来源

革兰氏阳性菌与部分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产生方式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细菌崩解后释放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不稳定,60~80℃30分钟被破坏

较稳定,℃2~4小时才被破坏

*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害效应,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素;甲醛液处理脱*形成类*素

较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素

中会医学

分享 转发
TOP
2#

通常烧伤指单纯因高温液体(沸水、热油)、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或高温蒸气、火等所致的烫伤,创面处理是贯串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烧伤程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创面处理措施。

Ⅰ度烧伤:无需特殊处理

浅Ⅱ度烧伤

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乳头层。由于生发层部分受损,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如汗腺及毛囊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左右愈合,亦不留瘢痕。采用包扎疗法。水疱皮未破者用75%酒精纱布包扎。水疱皮已破,清创后创面可用凡士林纱布,各类中药制剂(如地白忍合剂、紫草油、虎杖煎剂等),磺胺嘧啶银霜剂,糊剂涂布包扎。如出现创面感染,及时去除水疱皮,清洗创面,取半暴露或包扎。

深Ⅱ度烧伤

烧伤深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及皮肤附件,愈合依赖于皮肤附件上皮,特别是毛囊突出部内的表皮祖细胞的增殖。如无感染,一般需3~4周自行愈合,常留有瘢痕。临床变异较多,浅的接近浅Ⅱ度,深的则临界Ⅲ度。

?采取暴露疗法,外涂洗必泰,每日1-2次使坏死组织变成干痂,可最大程度地保留皮肤附件,经3周左右可获痂下愈合。深Ⅱ度创面感染,应及时去除痂皮,创面取半暴露或包扎。最好用异体皮,异种皮、冻干皮等覆盖。超过3周或预计在3周内不能自愈的深Ⅱ度烧伤,应将创面坏死组织切除或消除,在新的基础上植皮,以缩短愈合时间和获得好的功能恢复。

深Ⅱ度烧伤Ⅲ度烧伤:

面积较大的需要移植自体皮片才能消灭创面。伤后即取暴露疗法,涂磺胺嘧啶银或3%碘酊,每日3~4次,烤干焦痂使之干透,干燥的焦痂可暂时保护创面,减少渗出,减轻细菌侵入。然后按计划分期批地切除焦痂(坏死组织),植皮。已分离的坏死组织可剪去,如有残存的坏死组织,继续涂磺胺嘧啶银;如为肉芽创面,可用生理盐水、抗菌药液湿敷,感染一经控制,即行植皮,消灭创面。

处理误区

烧伤只伤及皮肤

实际上,局部烧伤同样能引起全身性反应。当成人烧伤面积达到20%、小儿烧伤面积达到10%以上时,就可以导致烧伤性休克,心、肝、脑、肺、肾、胃肠等器官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现象叫做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也有专家建议把烧伤称为烧伤病。也就是说,它不只是一种伤,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伤后不用冷水冲

有人认为,烧伤后不能用冷水冲,否则会起疱。其实,烧伤后起不起疱,只与烧伤的原因和深度有关,而与是否接触冷水无关。1度烧伤损伤轻、渗液少,一般不起水疱。浅2度烧伤渗出较多,往往会起大小不等的水疱。3、4度烧伤损伤深,皮肤因脱水而出现干性坏死,一般不起水疱。而电烧伤、化学烧伤、固体热物烧伤大都会起水疱。如果被烧伤后立即用冷水冲洗较长时间,由于创面血管能在冷水作用下收缩,组织液渗出较少,反倒可以减少水疱。而且用冷水缓慢冲洗烧伤部位10分钟以上,可有效降温,可防止热源持续作用。

用酸碱中和法缓解

有人主张酸烧伤用碱中和,碱烧伤用酸中和,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说是对的,但在实践中不可取。因为在酸碱中和的过程中会放热,会在原来化学烧伤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热烧伤,加重伤情。所以,现在不主张化学烧伤后使用酸碱中和法,而主张用大量冷水持续冲洗。

涂牙膏、紫药水和红药水

牙膏、红药水、紫药水都不能控制创面感染。而且由于颜色遮盖了创面,还容易影响医生对烧伤深浅程度的观察。

在创面上涂药

在烧伤创面上涂药好想是天经地义的事,许多外用药物的说明书上也写着清洁创面后将药物直接涂于创面。可是,直接在创面上涂药会刺激创面并造成剧烈疼痛。如果把药物涂在纱布上,再轻轻贴在创面上,既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又不会出现剧烈疼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