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性皮肤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MRI表现 [复制链接]

1#

医影

穿透身体看真相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珍珠瘤,肿瘤有厚薄不一的包膜,主要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内衬复层鳞状上皮。肿瘤内容物主要为细胞碎屑、脂肪酸、蛋白和胆固醇结晶。

颅内的表皮样囊肿好发部位为桥小脑角、鞍区、中颅凹、大脑半球表面及脑室内等,约有50%的颅内表皮样囊肿发生于桥小脑角,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可发生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约20-50岁。

表皮样囊肿常规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极少数病例T1WI、T2WI均为高信号,这是由于肿瘤内积聚的较多角化物和高蛋白成分而致囊内较高浓度的蛋白质含量从而出现此种信号改变。

DWI对于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表皮样囊肿在DWI上呈高信号,与其他脑内肿瘤存在明显的信号差异。关于表皮样囊肿在DWI呈高信号的原因,有些学者推测是由于肿瘤内的鳞状细胞呈层状排列,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限制了扩散的缘故。

表皮样囊肿呈钻缝样生长,包饶神经和血管。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生长。

患者男,32岁,左侧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患者男,20岁,左侧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

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囊肿内可见毛发、汗腺、皮脂腺等。颅内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

皮样囊肿多为圆形、卵圆形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合并感染时边界模糊,由于含有大量脂肪,CT值更低,有时可有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

皮样囊肿在MRI表现为T1WI等或高信号,T2WI多为灰信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脂肪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若肿瘤破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平面。

患者男,54岁。皮样囊肿破裂,延蛛网膜下腔播散,可见T1WI高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脂滴。

参考文献:

[1]郭水莲,赵继泉,杨侃荣,等.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1):18-20.DOI:10./j.issn.-..01..

[2]王文献,岳恒志,范辉,等.颅内皮样囊肿的MRI和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10):-.DOI:10./j.issn.-.2.10..

责编:汤泊

医影

穿透身体看真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