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有不少南方人调侃:北方有暖气护体,南方只能抱紧自己。但是小直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为了御寒,暖手袋不离手,暖宝宝不离身。但是你知道吗?有些取暖神器如果使用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不少市民认为只要在低温下皮肤出现红肿甚至起水泡的情况就是低温烫伤。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低温烫伤是否如此呢?我们一起去听听医生的讲解。
医生介绍,低温烫伤主要是指皮肤长期接触高于45摄氏度的发热物体,而造成的皮肤慢性烫伤。主要高发于老年人和婴幼儿人群。
“老年人皮肤松弛,神经感觉的丧失以及周围循环功能的萎缩,就有可能导致在夜间熟睡的过程中,出现持续性接触制热源而产生的烫伤。”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杨成莲说。
医生介绍,冬季低温烫伤主要和接触热源的温度以及接触时间有关,基本上都是由于市民不正确地使用一些取暖设备,而造成皮肤表皮出现红肿等症状。
“轻的话出现皮肤局部的红肿、水泡,严重的话出现局部的发白、感觉和痛觉的丧失,甚至出现皮下以及深部组织的坏死。”杨成莲说。
出现低温烫伤后,不少市民会选择涂抹牙膏等其它药膏,但如果涂抹非烫伤类药膏,很可能会因为创面受到刺激而继发感染。
“大泡破损过后创面的暴露,有可能继发感染;如果是组织坏死且不及时进行清创处理,就有可能造成经久不愈的创面。”杨成莲说。
医生介绍,轻微的低温烫伤,只需要对创面进行降温处理,表皮红肿就会慢慢消退。但如果比较严重,则需及时就医。
“一般情况下,用流动的自来水进行冲洗,用冷的纱布或者毛巾进行冷敷。但是当出现大泡或者是深部组织出现蜡白、焦黄,明显看到组织的破溃、渗液时,医院来处理。”杨成莲说。
因此,冬季在取暖时,为了防止低温烫伤,首先要避免长时间的使用电热毯、暖水袋等取暖设备;其次,在使用时,要避免和皮肤的直接接触。
“在使用热水袋取暖时,外面可以包一层毛巾进行隔热;贴暖宝宝也要隔两层衣物。晚上睡觉时关掉电热毯开关,并且电热毯也不要直接接触皮肤。”杨成莲说。